Http://100.njjz.net    【南京九中(东大附中)】                                □ 联系方式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南京市第九中学100周年校庆
    --------------------------------------------------------------------------------
博雅高明 道路绵长


博雅高明  道路绵长*——百年名校之南京市第九中学篇
讴歌渐远,舞成新风[1]
      南京九中,办学历八十余载,而今枝繁叶茂,学子遍布寰宇,其博雅尚美之风习,薪尽火传,代代累积,渐成九中标志。
      碑亭巷口,长江路旁,依稀红楼,河深海量。南京九中坐落在长江路碑亭巷51号。二百多年前,这儿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族在金陵官邸的西花园,是我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张闻天曾经学习过的地方。
      南京九中创建于1925年秋,始名“上海震旦大学预科学校”,由法国耶稣教会办学,创建时只有一个班级十多位学生,学校与教会在一个院内,教师就是神职人员。主要教授法文。
      学校曾四易校名,1939—1945为南京私立利济中学,1945—1946为南京震旦中学,1946—1951为南京弘光中学。1951年至今为南京第九中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学校“百废待兴”,学校以“严、实、稳”为校风。
      1959年学校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中学,同时被评为南京市、江苏省文教系统先进单位。当年《人民日报》以《南京市第九中学的巨变》为题,介绍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的实况。1960年学校又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先进集体。其时九中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质量大幅提高,1961年高考成绩跃入全市第三位,录取率达100%。
      1968年,九中下放八卦洲办学,原校址交二十五中。搬迁后的九中广大师生,在八卦洲上接受“再教育”,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生活、从分班“插队”到集中设点建校的种种考验与磨难。同原八卦洲中学合并后,发扬老九中办学的优良传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谱写出八卦洲和栖霞区教育史上有开拓意义的篇章。
1977年恢复高考后,学校高考升学率在全市名列前茅,管俊林等近十位同学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清华、北大、复旦、南大、东大等全国名牌大学均有九中学子考入。
       1979年5月,经南京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在碑亭巷51号原校址恢复原校名办学。历经创伤的九中,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制订了发展总体目标和五年规划,提出了“勤奋、求实、团结、进取”的校风,“严、实、活”的教风,“严、勤、专、恒”的学风和“勤学习、善思考、常深入、讲实效”的工作作风。学校在恢复发展中稳步提高。1988年获南京市教育局颁发的首批“合格初中”证书,1993年被评为江苏省模范中学和德育先进学校,1995年被认定为南京市首批合格重点中学,1996年顺利通过验收,恢复为江苏省重点中学。1998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示范高中的省级评估验收,翌年,被正式确认。2002年11月和2003年元月学校分别以最高评分通过了市模范学校和省德育先进学校新一轮验收。200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江苏省仅四所中小学)。2004年顺利通过“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转评,重著辉煌。
传统翼教  硕士名贤2
      文化立校是我们的办学根基,也是师生共同的追求。学校教育已从单纯的管理走向引领发展,这种引领主要是思想和文化引领。九中八十多年的文化积淀,显现的是一种博雅尚美的文化,在今天正通过我们师生的言行和气质表现出来,这种文化在我们九中人的精神世界中扎根,伴随一代代九中人成长,博雅尚美,基本概括了学校文化内核,又体现了时代要求。同时体现了“十一五”期间我们学校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学业一流,人格健全,气质高雅的人才。今天的九中学子正以健康的身心,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的人生态度,高雅的艺术情趣,长足的发展后劲,走进高校,走近理想,走向社会。
      以艺术、体育为办学特色。早在1985年,南京市第一个中学生文艺中心在南京九中建立;同年,九中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4年12月通过江苏省艺术特色学校的验收,被南京市教育局确定为中学音乐教育课改基地。学校自七十年代起设班招收艺术生,现各年级均有艺术班,培养文艺和美术特长生。艺术班的文化课与普通班相同,专业课师资力量雄厚。历届高中艺术生100%升入知名高等学府,多位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自2000年以来,艺术类获全国奖50多次。如:2001年12月表演唱《蝴蝶飞》获第二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特等奖,2003年1月京剧歌舞《霸王别姬》获第三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二等奖。2004年2月独唱《送给妈妈的茉莉花》获全国第一届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二等奖。2006年8月弦乐合奏《茉莉飘香》江苏省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2007年2月合唱《蓝色多瑙河》、《青春舞曲》在全国中学生第二届艺术展演合唱比赛中获一等奖。美术特长生在连续八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比赛中屡获大奖。
      自1997年首次招收美术生,毕业的七届学生中,每届都有学生考入著名艺术院校,其他学生全部升入本科艺术院校。体育也是南京九中的又一办学特色,男子篮球和健美操是学校体育特色项目。早在1983年九中就被确认为首批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95年被批准为首批江苏省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2003年又被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首批百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多次代表国家、省、市参加各类各级运动竞赛,屡获殊荣。1999年和2002年蝉联全国第七届、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男篮冠军,2005年获得中国少年NBA总冠军。2006年2月应美国NBA资产公司邀请全程参加2006美国全明星周末活动。   
       校男子篮球队10多次参加全国比赛,3次夺冠、7次亚军。目前,学校已为南钢队输送杨力、易立等四名队员,其中易立同学正在美国湖人队集训。学校还为南钢二队、江苏同曦队、上海东方队、八一青年队等输送十三名队员。学校的特色教育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体育传统项目在九中校园内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校内的群体竞赛蓬勃开展,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增强。
 
      八十年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近三万名,硕果累累,桃李芬芳。其中杰出的有:
1930年代校友冯存堤,震旦大学教授创建了抗生素制造工艺和化学工艺两个新专业,填补了国内空白。
      1950年代校友夏晓阳,曾任中科院生物土地沙漠研究所所长。
1960年代校友中有: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邢定钰;全国人大副秘书长乔晓阳;俄罗斯教科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央教科所所长的朱小蔓;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覃志刚;“两弹一星”专家,多次受到胡锦涛等中央首长接见的将军刘明山;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杨德广;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长乔泰阳。
    1970年代校友有:中科院院士,上海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王红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博导吴庆余。
    1980—90年代还涌现了一批优秀学子,如,清华大学扬杨,南京大学戴敏、哈佛大学廖蜀定、南京大学唐露宁、科大少年班管俊林、李震宇、杨竞霜……
     九中艺体办学特色突出,南京市中学生艺术中心多年来依托南京九中开展活动,江苏省基础教育专家、著名音乐特级教师钱逸瑞在九中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在九中这块艺术沃土成长起来的专家还有:中国第五届“文化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文化部优秀专家张九妹;中国现代霹雳舞王、当代“舞蹈王子”陶金;扬琴专业的中国第一位硕士、演奏家雷达;二胡专业的中国第一位硕士、演奏家欧景星等。
      九中体育特色鲜明,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体育人才,篮球中国青年队队员扬力、易力、孟达、刘亚辉。江苏省南钢篮球队主力,易德华、汪义杭、汤仑,吴满志,全长庆、龚义、朱勇、许伟、钱澄。
长息成就 宏富九中3
     1948年,校露天篮球场爆发过震惊中外的“新生小学事件”;解放前夕针对教会中反动传教士破坏活动开展的护校斗争,这些活动都是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取得了胜利。
1951年5月28日,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命令,对从事反动活动的外籍传教士分别作出驱逐出境和限期出境的决定。同时又责令南京市教育局接管私立弘光中学,并改名为南京市第九中学。
     1956年10月,华侨教师章臣桓(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因侨生工作突出参加全国第一次全国归侨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和周恩来、刘少奇的接见。
     1960年学校又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先进集体,校党支部书记宋秋悟代表学校到北京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领奖,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董必武、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
     1963年学校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中学,是全省仅有的十五所示范学校之一。
     1968年12月搬迁到八卦洲农村办学
     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考升学率在全市名列前茅。
     1979年5月,南京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恢复“南京市第九中学”,
     1990年高考的录取率高达74.64%,名列全市第四位.
     1995年被认定为南京市首批合格重点中学;
     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中学。
     1998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示范高中的省级评估验收。
     2004年顺利通过“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转评。
     2005年,组建一校五区(校本部、北校区、东校区、震旦校区、弘光校区)的南京九中教育集团。
     新时期的九中秉承名校的光荣传统,以弘扬主体意识、创新精神为己任,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在民主和宽容的氛围中,倡导“自觉、自由、自治、自律”的精神。学校以“尚美”课题研究引导育人思路,以九中多年来积淀的“雅”文化引领学生养成健康高尚人格,把“尚美博雅”视作九中人的标志。
     在新时期,要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在“减负增效”上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总结了一条既适合学校传统,又能发挥师生特长的现代教育之路。
     对学生学习:强化、细化管理常规,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作业各个环节根据新形势,提出了细致的要求。针对目前作业存在的量多,质差,投入大产出低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命题,总量控制,难度分层,定时完成,及时批改”的解决方案,并在实施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教师教学:提出加强备课组建设,提高教学实效的工作思路。学校在加强备课组的思想统领职能,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管理职能,重视备课组活动中对作业和命题的研究,落实备课组教研职能,推进学习型备课组建设和评比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学校现有南师大硕士生导师5人,特级教师6名,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 名,取得硕士生学历的教师51人,外籍教师2人。近几年先后有15个教研组被评为市先进教研组,79名教师被评为省、市、区名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一流的师资创造了教育教学的辉煌。近年来九中高考本科达线率稳居全市前列,曾名列南京第四,受到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
 
俊彦师表  启迪后人4
     八十多年,在岁月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九中的八十多年,却在书写着跨越世纪的辉煌篇章。新中国成立之初,学校“百废待兴”,为改变 “底子薄、条件差”的局面,学校上下形成“突出政治,不惟条件、鼓足干劲、团结一致、质量第一”的共识。文革前的十七年,九中以其严谨有序,科学高效的办学理念,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科技教育、吃苦耐劳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社会英才而誉满石城。“十年动乱”期间,九中被说成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黑样板”,于1968年12月搬迁到八卦洲农村办学。就这样南京人熟悉,校友们引以为自豪的九中消失了。九中广大师生在天高地广的八卦洲“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再教育”。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从分班“插队”到集中建校的考验与磨难。师生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困难,白手起家,发扬老九中办学的优良传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谱写出八卦洲和栖霞区教育史上有开拓意义的篇章,这也是九中校史的难忘一页。
     1977年恢复高考后,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受到社会高度赞誉。1979年到1997年,学校以创建省重点中学为目标,凝聚人心推动学校快速发展。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奋发图强,锐意改革;广大教师辛勤耕耘,乐于奉献;众多学子勤奋学习,奋发向上,这方热土上师生的爱校之心已成为实现目标的精神力量。
     1997年至今,重铸辉煌,再上台阶。
     回首80多年的办学历程,可以看出,凡是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师生有着共同愿景的时候,学校各项事业就蒸蒸日上。目前,在南京市争创全国一流、世界一流教育的宏伟规划背景下,在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无比渴望的前提下,校领导班子提出“有作为才有地位,有思路才有出路,有境界才有眼界”的管理思路,注重管理的精致化和人性化的统一。
      回首过去,筚路蓝缕殚精竭虑,斩获累累硕果;
      展望未来,全力以赴任重道远,必将藉藉四方。
      南京九中过去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有:第一,注重传统和现代的衔接。要继承和发扬九中80多年积淀下来的深厚底蕴和精神传统,这是推动九中事业稳步前进的精神动力。同时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引领学校的发展,打造南京九中的教育品牌,促进优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第二,注重树立争一流意识,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领导要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要有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德行,以人格魅力引领学校的全面发展,以共同愿景来激发教职员工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第三,注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科研兴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新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向“学者型”转变,打造一支人员充足、业务过硬、师德高尚的一流教师队伍。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80多年办学历史的南京九中浸淫于历史名城的古老文化中,校园至今仍吐露芬芳的玉兰树见证300多年的风华演变,南京九中将致力于树人事业,培育更多伟岸的大树,让声声鹤鸣响彻这片热土,让更多“贤人君子”的英名与伟业声闻于天!


* 《礼记·中庸》:“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唐 刘知几《史通·序传》:“疆宇修阔,道路绵长。” 《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
[1] 见南朝陈徐陵《在北齐与杨仆射书》:“至于礼乐沿革,刑政宽猛,则讴歌已远,万舞成风。”
 
2明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儒主传统翼教,而硕士名贤之训附之。”
 
3汉 焦赣《易林》:“胎生孚乳,长息成就,充满帝室,家国昌富。”
 
4 《书·太甲上》:“旁求俊彦,启迪后人。”孔传:“开道后人,言训戒。” 宋 陆游《上辛给事书》:“启迪人主而师表学者。”
 


                                                【录入人】qianliqun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分类: 校庆动态 日期:2013/12/18 查看:4269    

设计维护:信息中心®      管理入口
©Copyright 2022-2025--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