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00.njjz.net    【南京九中(东大附中)】                                □ 联系方式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南京市第九中学100周年校庆
    --------------------------------------------------------------------------------
接触 交往 融合


 
接触 交往 融合
——记我们班的侨生
林木英
    1959~1960年,南京九中接纳安排了六、七十名侨生到校学习。我们61级高中(1)班55名同学中,侨生就有7人。
     在许多人眼中,华侨学生回国是因为印尼“反华排华”,这个认识是片面的。回国有两种情况:一是,侨生的上一辈人,他们怀念故土,崇敬祖宗,故回乡探亲、祭祖、扫墓,顺便到祖国各地去观光旅游。二是,以学生为主的青年人,他们回国的主要原因,是受新中国蒸蒸日上的建设高潮之鼓舞,向往新中国火一般的生活,响应祖国召唤,离家别母,回国升学或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排华’仅仅是促进回国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已。前者回国,一般办理双程签证;后者都毅然声明永不回侨居地,申请单程签证。我们班的七位侨生,大多数属于后一情况。侨生回国初期,先到侨校,而后才分到全国各城市的正规中学,到了那里侨生才真正开始接触国内的同学。接触之初,各种差异显现:如,服饰的差异——侨生身着宽大的花上衣,裤腿窄小的“牛仔裤”,而国内同学大多衣着朴素单一;性格上的差异——侨生性格开放、热情开朗,国内同学相对成熟收敛、朴实拘谨。另外,侨生的家境一般比较殷实宽裕,或多或少有点优越感。国内同学由于初次接触侨生,对我们不怎么了解,虽然没造成很大的矛盾和隔阂,但有一定的距离,关系显得不是十分融洽。三年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通过相处和交往,我们彼此了解了,渐渐地国内同学认同了我们,在各个方面关心、帮助、鼓励我们。我们侨生也被国内同学的真诚情感和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而感动,优越感逐渐淡化了,渐渐地被潜移默化,最后完全融合为一体,情同手足,至今我们之间还彼此互相牵挂,常常会问及几位侨生的近况。
     接触交往的事例很多。最初的集体接触,是开学不久的国庆游行操练。侨生们和国内同学一道在大操场集结,进行队列操练。九月,午后的南京炎热难耐,稍事活动便挥汗如雨,操练时更是汗流夹背。在同学们的带动、关怀、鼓舞下,侨生们同大家一道度过了难忘的既艰辛又欢乐的游行操练。住在学校附近的走读生,三年间几乎天天晚上到学校来,同我们住校生(侨生最多)一道上晚自习课,陪同我们复习、做作业,还时常给我们做难题;讨论、分析各种难题的不同解法。还有下乡劳动、拉粪车送肥下乡;为教室粉刷墙等等,都是几位国内同学把我们当成好友,邀请我们一道参加,这一切都感化了我们。为此,本人曾将几位比较优秀的同学树为“标杆”,作为学习、赶超的榜样。总之,同他们接触交往使我们受益匪浅。
     高中毕业以后,有的侨生上了大学,更多的分赴各条战线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有的到工厂;有的到工程公司;有的到农场;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分配到各单位的侨生表现都很好,很卖力、很优秀,黄种端因为表现优秀而被选派到丹东接受培训,提高生产技能;李森枢被单位推举为劳动模范,为我们母校赢得了荣誉。刁金华和我上大学后,很努力地学习,没有让母校、老师和同学们失望。
     现在,各位侨生都很不错,其中不乏成功人士。这一切都得益于母校老师的培养和同学们的帮助而打下的坚实基础。
 
                                             2011/07/04  于南艺黄瓜园


                                                【录入人】qianliqun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分类: 青春年华 日期:2014/1/10 查看:3604    

设计维护:信息中心®      管理入口
©Copyright 2022-2025--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