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00.njjz.net    【南京九中(东大附中)】                                □ 联系方式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南京市第九中学100周年校庆
    --------------------------------------------------------------------------------
回忆知青生活片断


作者    朦朦胧胧的记忆

   


                     
写在前面的话

      岁月如梭,往事如烟...... 。这些老词到了我们这年纪才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四十多年前的事,在我的记忆长河中只是零星碎片,有些朦朦胧胧,有些却记忆犹新又是那样的难以忘怀!有些已经不记得是哪年哪月发生的事了,却还清楚的记得一些细节;有些人在我脑海中的记忆是模糊的,但总有几个人给我的印象是那样的深刻清晰!女儿小的时候,我除了给她读书本上的童话故事外,也曾把自己经历的这些讲给她听,都是真实有趣的片断,她竟然也听得津津有味,听完一个后意犹未尽地问道:还有呢?缠着我再讲一个吗再讲一个!让我欲罢不能。几年前,我拟好了提纲想把记忆中清楚的部分写下来,但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动笔写,直到在“班级邮箱”看到有同学写的回忆,真羡慕他们能记得这样清楚,写得这么详细,而且生动又精彩!也触动了我要动笔的心思。

   三年的知青生活,虽然平凡短暂,但却深刻难忘;虽然辛苦,却也乐在其中;虽然没有大段的完整的回忆,但有的是真情实感,我愿意以片断的方式记录下来,与同学、同事、朋友们一起分享,或许能产生共鸣,因为他们有着和我相似的经历;讲给小辈们听听,也许从中会得到些启发和教育,因为他们这一代和后人或许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们赶上了那个年代,经历过了就无怨无悔(悔啊怨的也没用),经历也是一种财富,是用金钱买不来的。

   以下共有九个片断,听我慢慢讲来。

                      . 听着“最高指示”下乡 

    
我清楚的记得这一天是冬至。那是一九六八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南京九中的校园里,高音喇叭在广播着当天发表的毛主席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前几天我们就拿到了南京市要武区革命委员会发的“上山下乡批准书’(附照片)。这天,就在学校的大门口,在“毛主席去安源”高大的墙壁画前,(我至今还保留着和同学在这幅画前的照片)我和同学一起,背着简单的行李,手里提着线绳编成的大网兜,里面有脸盆、茶缸等日用品,大概还有鞋之类(在我收藏的上山下乡批准书的背面,亦有“解放鞋一双”字样)。我们一帮人呼呼啦啦地上了一辆解放牌大卡车,我还是第一次上这样的卡车,听着工宣队在敲锣打鼓,看着一大群人在欢送我们,站在车上,扶着车栏杆,一群十六七岁单纯的热血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离开了我们出生、成长、熟悉的南京城到农村去,一个个兴奋,激动不已!那里是啥样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去那里能干点啥?什么时候再回来?一概都不知道,压根儿也没去想!我们的心随着汽车飞出了南京城,义无反顾地奔向下乡插队的地方——江苏省最南端的高淳县。下到农村去,融入社会,我们开始了新的生活。

 

  住在古戏台上

车到了高淳县城,离我们插队的大队还有十多公里路程,没有交通工具可乘,就靠两条腿走路。大家都是第一次来农村,对我们来说一切都很新奇,记不清是谁带的路了,一群同学跟着,仗着年轻,背着行李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目的地。就象军训拉练一样,也不知道累,倒也一路走了过来。

 刚到八队时,我们住的房子还没盖,队长把我们领到当时大队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筑——古戏台前。这是比我在其他江南古镇看见过的戏台都要大很多的戏台,全部是木制结构,台口足有一人多高,木柱和木板已成深褐色,看来年代已很久远,但还很结实。台前有一排木板门,就像古街上商铺的门板,是可以拆卸的那种,只是比那个门要高出许多。队长带着我们从戏台后门来到戏台下,这里比一般的房子要矮,大约只有两米左右,里面立着一根根木柱子(大概演戏时这里是候场或是更衣、化妆的地方)。眼前是一口大大的灶台,并排两口大铁锅,旁边还有准备好的桌子板凳,后来才知道这里是我们的厨房和饭厅。往里走拾级而上来到戏台上,哟!这个舞台又高又大,台上放着五张单人床,看起来还很空旷。没想到,原来队里把我们安排睡在戏台上!再看我们的床,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床:这是用一片片三公分左右的竹片钉在两根竹竿上组成的竹床板,竹片之间的缝隙足有几公分宽,床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稻草。床腿更是特别:是用几块象城墙砖那么大的土砖把四个角架起来的。坐在这样的床上有点摇晃又嘎吱作响,不过后来我们一直睡这样的床,加之劳动一天回来吃完饭倒下就睡,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直到第二年的下半年,用下拨的知青安置款建成新的土砖房盖起来了,是两房一厅一厨,我们这才搬出了古戏台。

我们的新房子坐落在戏台的西边,古戏台前也就是我们的房前,是一大块看戏的空场地,偶尔有几次晚上在这里看过露天电影。戏台的对面一排平房是小学的教室,因此这块场地也兼做学校的操场。刚下乡不久,偶有闲暇时间,我们几个喜爱打排球的同学还在场地上打过排球呢!引来一群孩子观看、呐喊,抢着给我们捡球,趁机拍打几下过过瘾!

随后的两年里,古戏台上着实热闹了一番,经常有京剧样板戏在台上演出,当然也少不了知青的参与,象阿庆嫂、沙奶奶、铁梅、李奶奶等角色都是知青扮演的。直到现在样板戏的片断我们还能唱上两句呢!

 

     锣声响起来了

每天清晨,睡梦中的我们隐约听到敲锣声响起的时候,就是要起床下地干活了。到了农忙季节(就是割麦子插秧的时节),天还没亮,我们睡得正香时都听不到敲锣声,又怕误了工,就请敲锣的云飞爷爷特意到我们的窗下多敲几下。听到“嘡——嘡”响的锣声,这时候我们睡眼惺忪的爬起来,匆忙梳洗几下就跟着队里人下地了。这叫出早工。农忙时,“家”里留一人做早饭,并负责从河里挑水注满一大水缸,要够五人一天的吃用。早晨干活一般是拔秧,做插秧的准备,直到天大亮时才各自回家吃早饭。接下来的一天不是割麦子就是插秧,割麦子时麦穗摩擦到脸上或手臂上有点丝丝拉拉的疼,一开始常常有人割破手指头,就简单包一下接着干。我们的动作越来越熟练,干了一阵间隙直起腰来向前看,一片黄灿灿的麦穗在迎风摇曳,旁边有的老乡已经割完一垄了,心里想:我怎么还没割到地头啊!每天一直干到天黑才收工回家,好在年纪轻,吃完晚饭不一会就睡觉了,吃得多睡得香,也省了长时间点着油灯,(长时间在油灯下看书写信等,我的眼睛近视度数又增加了)。睡一觉就又精神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照样干活。插秧时最怕的是蚂蝗叮在腿上,感觉是被针扎了一下,抬起腿来,看见一条蚂蝗紧贴在皮肤上蠕动,叮得紧紧的,想要把它拉下来——是不可能的,老乡教我们用手拍打,这招果然奏效:蚂蝗被打下来了,腿上却流出一行鲜血。没有留下伤疤,只留下在脑海中的记忆,却也抹不平忘不掉!

   改善伙食

我们知青一“家”共五个人,和其他农户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出晚归,下地干活由记工员记上工分,一般壮劳力是一天十分,即一个工,我们刚下乡时评的工分是:男同学一天五分,女同学三分七,而一个工折算下来只有两毛钱。(到年底就按每户挣的工分来计算所应分的柴、米、油即稻草、稻米和菜籽等)。我们每天干完活回到家后按分工:有人在厨房灶台边做饭;有人去自留地浇水上粪,家里养过鸡也喂过猪。刚去的时候吃的是从南京带来的萝卜干和家里人炒制好的豆瓣酱。队里的老乡待我们很好,有时给我们送点菜来。后来在老乡的帮助下,在自留地里种上了蔬菜,吃上了自己种的菜。虽然我们那里是圩区,河流多鱼虾也多,记得鲜鱼是一角八分一斤,河虾是两角一斤。但我们还是舍不得买来吃。大家并没有商量过,只是形成一种默契:要靠自己的劳动生活。

要说改善伙食记得有这么几回:当时我们还住在古戏台上,在戏台后门口,老乡帮我们垒了一个鸡窝,里面养了十几只很乖的小鸡,每天早上放出去,天快黑时它们自己回到窝里去。我们也不时的给它们喂点菜叶米糠等食物,那绝对是绿色方式喂养的土鸡。眼看着小鸡一天天在长大,大家都期待它们再长大点,我们可以吃到鸡蛋啦!谁知这时村子里发起了鸡瘟,可怜的鸡只长到一斤多重就一只只夭折啦!每天早上我们都能从鸡窝里拎出一只歪歪倒倒垂死挣扎的小鸡,怎么办?扔是舍不得扔的,由家里能干的同学动手,赶紧把它杀了去头去脚,掏出内脏扔了,鸡身剁成鸡块再加点黄豆,烧得一碗红烧鸡块来。大家这么一尝,鸡块很香很嫩,黄豆酥烂很好吃啊,于是美美的吃上一顿。吃完了都没事,接下来十几只鸡就每天烧一碗来吃,吃了十几天也没吃厌。哪像现在,如果有只鸡发现不对,说是禽流感,就如临大敌,方圆几公里的鸡不管死活都要拿去处理埋掉。差不多同省的区域内,人们都不敢买鸡吃鸡了。也许是人类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没料到细菌发展的更快更强大,人们对付不了啦,只能连鸡一起全部把它消灭掉!

记得还有一次,我们学校插队到内蒙的同学来了,难得啊!其他生产队的知青同学也闻讯赶来了,这下我们家里可热闹啦!破天荒地买了肉,准备包饺子吃。可是人太多,桌子太小怎么办?不知谁出的主意,把大门的门板卸下来(这是老式的木头门,门轴处往上抬门板就可以卸下来了)。用长板凳架起来既当面板又当桌子用,倒也好使。我们一边包着、吃着饺子,一边听同学讲着在内蒙生活的故事: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骑马放羊,方圆几公里没有人烟,有时候寂寞、而又不失浪漫!困难的是从水井里取水,天寒地冻时更麻烦,由于水井挖得很深,需要赶着马,套上井绳去拉,马跑出很远才能把水桶从井里提上来,水资源的缺乏可见一斑......。我想,要是能把我们这儿的水匀点给他们就好了。

就这样,大家吃着、听着、想着,香香的美食现在看来不足为奇,是家常便饭,可真诚的同学友情难能可贵,纯纯的同学友谊——长存!

 

 



                                                【录入人】qianliqun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分类: 校友影像 日期:2015/1/13 查看:6284    

设计维护:信息中心®      管理入口
©Copyright 2022-2025--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