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00.njjz.net    【南京九中(东大附中)】                                □ 联系方式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南京市第九中学100周年校庆
    --------------------------------------------------------------------------------
人生底色——记忆里的母校


生物组 邹晓实(1999届校友)
      在九中工作十一年了,这里既是我的工作单位更是我的母校,我曾经在九中度过了三年难忘的高中时光。说来也有意思,说起母校,首先浮出记忆海面的,竟然是那些早已随风消逝的旧日景物——现在更年轻的九中人,大概不会相信,这些已经陈旧泛黄的记忆,却是母校给予我最好的馈赠,它们是我心目中母校的底色。
      比如原先校园东首的和平楼,我进校时已经拆掉盖上了文艺楼,但是从许多初中就就读于九中的同学口中听到很多关于和平楼的故事。它四四方方老实敦厚,同学们初中三年的大部分时光就是在这座小楼里度过的。论硬件条件,当然是狭小局促:第一排的同学,几乎要挤到老师的讲台上去;并且每逢风雨过后,每个班还要负责楼外各一小段下水道里的枯枝败叶,可是大家居然都干得很认真,而且快乐。后来逐渐了解了九中的历史,才知道毫不起眼的和平楼,云淡风清的背后,也自有它惊心动魄的往昔。
     比如和平楼对面的那一小片水杉林(就是现在体育馆的位置),当年的我们,在这里上过劳技课——脾气极好的王老师,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们,衣服领口该怎么洗,袖口该怎么洗,哪种肥皂增白,哪种肥皂伤手。直到今天我还固执的认为,这种手脑并用的教学方式,不仅没有过时,还应该更加提倡。当然,除了洗衣粉和去污皂之外,当年更多的九中人,在这片小树林里收获的,是他们人生里第一场懵懂的爱情。
      比如原先的行政楼(现在的校史馆),团委和学生会一度在这里办公,曾经无数次踩着木地板和木楼梯,“噔噔噔噔”的上下,很有高端大气的自豪感,毕竟像这样标致的民国小楼以及它承载的那些绵长历史,在南京的中学校园里并不多见。
      比如现在依然在为九中文艺工作奉献着的钱逸瑞老师。当年在学校最西边阴暗潮湿简陋寒碜的音乐教室里上过课的学生都明白,钱老师和她的同仁,是在怎样的环境里,筚路蓝缕,打造了南京市中学生文艺中心。至今依然记得,当年在那个破破烂烂的音乐教室里,钱老师弹着琴引领我们走进音乐的殿堂;合唱比赛时,钱老师利用休息的时间在音乐教室里一遍又一遍的帮我们排练。直到现在,每次见到钱老师,她都是那么亲切。
      再比如我们当年敬爱的班主任冷培栋老师,他被我们亲热的称为“老冷”,当年幸得冷老师一个看似无意实则故意为之的鼓励,让我的数学成绩从及格边缘不断的进步,并最终成为我的强项。至今犹记得那次大合唱比赛,我们班被选中,临近期中考试同学们都有些担心,老冷不断的鼓励我们,让我们知道学习的时候专心的学,排练的时候专心的练,一心不二用,结果班级在合唱比赛和期中考试中“双丰收”。如今老冷已退休,也衷心祝愿恩师幸福安康。
      就像歌里唱的,“想聊的故事太长了”,记忆中的九中,是长江路东海拉面的大碗加肉,是曲园酒家的酸辣肚丝,是碑亭巷全福楼的小笼汤包,是巷子里的油炸里脊,是夏日上课卷烟厂传来的烟叶味道。
      这些年我也能在各种场合遇到九中校友,大家的一致感觉是,九中出来的学生,有才华却不张扬,明理却不矫情,沉稳而不浮躁,能见大场面也能做小事情……加上以上那些看似零碎松散的记忆,其实都构成母校赋予我们的一种人生底色,用南京话讲,就是九中出来的人,都很“上路子”。祝愿母校的明天更美好!
 


                                                【录入人】qianliqun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分类: 教海情思 日期:2014/12/9 查看:4736    

设计维护:信息中心®      管理入口
©Copyright 2022-2025--All Rights Reserved